郭洪平 朱建軍
   漫畫/郭山澤
   拜師儀式
   師徒交流
  起訴書應該怎麼寫,概括還是描述?形容詞為什麼不能用?“一字入公文,九牛拉不出”究竟咋理解?連續三四天,天津市薊縣檢察院公訴科青年幹警王建峰一直在琢磨起訴書的寫法,因為他必須要把明確清晰的思考結果反饋給師傅劉國清。
  自從去年12月12日在全院“拜師認徒”大會上,王建峰與本科副科長劉國清正式明確師徒關係後,劉國清便會經常給他佈置一些亦教亦考的“臨時作業”:有時給他一本案卷,讓他談看法;有時給他出一道論辯題,讓他按控辯雙方兩頭準備;有時師傅帶他一起去提訊,回來後問他感想。僅僅3個多月,王建峰感覺收穫頗多,“原來進院兩三年才能接觸的工作,我們兩三個月就接觸了。”談起進步,26歲的小伙子有些得意。
  在薊縣檢察院,“拜師認徒”活動為許多像王建峰這樣剛畢業不久的青年幹警搭建了成長的梯子,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,他們學業務、學做人,迅速進入角色。
  6年3屆35對師徒
  早在2008年4月,薊縣檢察院在認真總結過去“傳幫帶”經驗的基礎上,深入思考、挖掘內部資源,將15名新入職的青年幹警與院里14名業務骨幹進行師徒結對(其中一人帶兩名徒弟),在全院舉行了第一屆“拜師認徒”儀式。
  “儀式很隆重,全院召開幹警大會,領導悉數到場,師徒結對登臺,交換禮物,徒弟鞠躬,場面正式、莊重。”時隔6年,作為當年活動的親歷者之一,該院政治處副主任趙瑞春對第一屆“拜師認徒”活動的情景仍記憶猶新。
  2010年5月,該院結合當年檢察機關開展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,舉辦了第二屆“拜師認徒”活動,8名新進人員入職不久,院里便為他們指定了師傅。雖然這次拜師活動中結對的師徒只有8對,但設定程序一樣沒少,不鋪張,卻很熱烈。徒弟敬送師傅一支筆,寓意是請師傅不吝筆墨,認真指點;師傅贈送徒弟兩本書,一本如何做人,一本如何做事,寓意是希望徒弟認真學習,走出書齋,跳出課本,從平凡入手,在實踐中汲取鮮活的養分,不斷豐富完善自己。
  2013年,該院又一批新人入職,於是,第三屆“拜師認徒”活動也應時舉行了。2013年12月12日,新結的13對師徒整齊地站在全院幹警面前,宣示了他們此後再也無法割斷的師徒關係。
  6年時間、3屆活動、35對師徒,對一個幹警總人數120人、35歲以下青年幹警占三分之一的基層院來說,幾年來持續開展“拜師認徒”活動,折射了他們狠抓青年人才培養的決心和力度。
  倒逼出來的工作機制
  說“拜師認徒”,不能不提到一個人——薊縣檢察院檢察長薛九如。據說,老薛的經歷比較豐富,他當過秘書,乾過企業,在鄉鎮做過書記,還有在政法委和法院工作的經驗,調到檢察院後,薛九如工作常有創新,在幹警心中,他是有思想、有點子的領導,接受採訪的幹警紛紛表示,“拜師認徒”的“版權”出自薛九如。對此,59歲的薛九如只是說,“拜師認徒”這一想法,是當年客觀實際倒逼出來的一項機制。
  2007年前後,該院新老交替步伐很大,每年都有10餘名檢察幹警因年齡、身體或其他原因離開工作崗位,全院缺編情況比較嚴重。該院每年都要向全國公開招錄約10名檢察幹警,但新人多了,工作手法生疏的問題也擺在了面前。
  薛九如說,新進院的大學生都是寶貝,理論基礎沒得說,講起法學概念也頭頭是道,但他們沒有實踐經驗,一遇到具體問題往往成了“啞炮”。那些年,薊縣檢察院面臨的狀況是:老的走了不少,新的頂不上去,因為嚴重缺人,大量案子堆積,全院人才匱乏、斷檔問題顯得尤為突出。“當時,從培養人才、培養青年幹警儘快上手的角度考慮,我們提出了‘拜師認徒’這一議題。”薛九如回想起當年的情景。
  “2007年、2008年,我院連招了兩批新人,加起來有十五六人,院里就考慮,新人分到各個科室,得讓他們快點熟悉工作、熟悉業務,從而儘快進入角色。可是也得有一個人帶著,就像從前工廠師傅帶徒弟一樣,由經驗比較豐富的老人帶新人,新人自然會少走彎路,成長得也會更快一些。”從開始就參與此項活動的趙瑞春說。
  趙瑞春說,師傅的挑選比較嚴格。“當時,院里有個通俗的叫法是‘德藝雙馨’,院黨組要求按這個標準選人。所謂‘德藝雙馨’,就是做師傅的人要滿足兩大硬件:第一,必須是全院公認的業務骨幹,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;第二,人品思想要好,為人處世在幹警中要有好口碑。”師傅的人選也要經過海選,全院推薦,然後各科室上報本科室推薦人選,政治處進行相關資格審查,最後將情況彙總提交院黨組進行研究。
  最終,師傅人選的確定是反覆比較後的結果,成為“師傅”的幹警,都是各科室有資歷、響噹噹的業務骨幹。當全院大會公佈檢察官張萬青、麻立志、付延印、林衛清、黃春雷、於長澤等14人為第一屆帶徒“師傅”時,臺下一片掌聲。
  重要的是營造一種氛圍
  師傅帶徒弟,怎麼個帶法?第一屆“拜師認徒”活動時,院里提出的要求是:師徒結對、互幫互學、共同提高。
  儀式結束後,在院黨組的審定和政治處的主持下,師徒簽訂“教學計劃冊”和“學習進度冊”,重點圍繞“應知應會”、熟悉崗位技能等進行帶教和培養,換句話說,不論是師傅帶徒弟,還是徒弟跟師傅,都是有任務、要量化的,師傅教了什麼,徒弟學了什麼,到一定時間都要進行彙報小結。任務在身,自然多了一份緊迫感,新人的進步也可見一斑,於是這種形式也延續到了後來的活動中。
  記者在該院政治處看到兩份資料,其中對師傅的“教”和徒弟的“學”都有明確要求。對師傅,要求表裡如一,舉止端莊,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,關註徒弟的學習和生活,對徒弟的缺點和不足,敢於提出批評意見;對徒弟,要求做到腦勤、手勤、腿勤、眼勤、耳勤,要經得住老師的批評,知錯就改。
  在薛九如看來,量化也好,要求也罷,都只是一種形式,重要的是在全院營造一個好的氛圍,即學習的氛圍,尊師的氛圍,成長的氛圍。通過“拜師認徒”活動,要提升隊伍的整體素質,促進檢察工作全面發展。
  麻立志是該院第一屆“拜師認徒”活動的師傅,時任辦公室副主任的她,主要負責文字材料和信息工作,她的徒弟是耿春傑。對於這個比自己小10多歲、剛剛入職的小姑娘,她看著就覺得很親,她說:“因為有了師徒關係,感覺就不一樣,總覺得自己對她有一種責任,指導她比指導其他人也更細心、更耐心。”作為師傅,麻立志有一個體會,師傅帶徒,核心是做事做人的言傳身教。當師傅,不光在教,更主要的是自身的表率作用,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給徒弟潛移默化的影響。
  實踐中,她除了安排一些作業、教授徒弟如何處理日常工作外,更註重自身影響,從與同事處事、合作等方面,讓徒弟學到更多經驗、方法,便於徒弟今後開展工作。麻立志說:“院領導對師傅的要求,強調最多的就是為人師表,要求師傅們時時、處處、事事做徒弟的表率,我理解,這實際上是為徒弟的學習進步營造氛圍。作為師傅,把好的思想、作風、經驗展現出來,就是給徒弟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和好的環境。”
  俗話說,有樣學樣,師傅們的表率作用對徒弟的影響顯而易見。第一屆師傅,原公訴科科長、現任辦公室主任林衛清說,如果師傅們能做到認真學習、努力工作、嚴於律己,徒弟們就會踏實肯乾、勇於鑽研,這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。
  公訴科幹警肖智敏是第三屆活動中的一名徒弟,肖智敏跟公訴科科長助理盧春雨學習才3個月就體會頗多。她說:“師傅的影響是潤物無聲的,剛開始訂捲時我不知道順序,以為訂在一起就行了。師傅說,一本規範的案卷,哪個在前,哪個在後,不能亂了。他給我列了一張單子,一共24道程序,併為我作了示範,雖是小事,但對我影響很大。它告訴我,做事認真、細緻絕不是一句空話,現在我能夠熟練、規範地訂捲,與師傅嚴格要求密不可分。”
  好風憑藉力
  對一個單位來說,連續多年開展同一項活動,熱情不衰,必定有其深層原因。薊縣檢察院“拜師認徒”活動連搞三屆勢頭不減,是因為他們從中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。這個甜頭要從該院的兩大變化說起。
  第一大變化是:青年幹警成長快。“拜師認徒”這種人才培養方式為青年幹警發展創造條件,搭建階梯,許多徒弟在師傅的幫助下快速進步,有的已成為業務骨幹。在前兩屆23名徒弟中,有10多人次先後獲得市級榮譽,其中不乏“天津市新長征突擊手”、“天津市十佳公訴人”、“天津市先進檢察幹警”、“天津市優秀辦案能手”、“天津市調研人才”等榮譽,另有4人入選該院人才庫;第一屆“拜師認徒”活動中還是徒弟的郭曉穎、魏彬偉,由於表現突出,現不僅擔任了科長助理,還成為第三屆活動的“師傅”。該院公訴科幹警平均年齡為30歲,該科於2012年被高檢院評為優秀公訴團隊。
  第二大變化是:對業務建設促進大。全院辦案數量、辦案質量大幅提升,偵監、公訴、未檢、反貪等多項業務工作位居天津市檢察系統前列。薊縣檢察院辦理的天津市第一起民事支持起訴案件、萊德商廈火災事故背後玩忽職守案、某黑社會性質犯罪團夥案等,都產生較大社會影響。該院探索建立的刑事和解、在校學生輕微刑事犯罪附條件不起訴、職務犯罪信息員等多項制度,均引起上級院的關註。連續3年,該院在天津市檢察機關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,獲得全市“先進檢察院”稱號,並榮立集體三等功。
  據薛九如介紹,不只是隊伍和業務,“拜師認徒”的杠桿作用對全院各項工作的撬動都是明顯的,他說道:“現在外省大學生報考我們院的特別多,可能正是這裡的成長、發展環境吸引了他們,所以‘拜師認徒’活動還要接著搞下去。”  (原標題:拜師認徒:給年輕人搭梯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53nisx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